中青网:文化之旅:山东一高校实践队前往聊城探寻古城文化

发布人:霍添发布时间:2018-08-11浏览次数:243

实践队员在光岳楼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英慧 摄

中国青年网聊城811日电(通讯员 姜英慧张婷)为传承古城文化,探寻古城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保护古城文化,自730日至8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红红火火调研队在聊城开展了为期7天的古城文化调研活动。

调研队员正在采访当地居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英慧摄

引人深思,古城与经济何去何从

 “‘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作为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自建成来,便有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楼抒怀。调研队自光岳楼为起点,探寻这座历经600年沧桑岁月的文化古迹。

调研队首先登楼仔细观赏了光岳楼的内外建筑:光岳楼共四层,木质结构,四面回廊相通,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其第二层便为乾隆行宫。队员们发现,光岳楼很多地方都被翻修过,楼梯、柱子多为新漆,队员们了解到,这可能是政府在修复光岳楼时对光岳楼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光岳楼的四周大多是仿古新建的,有的地方正在开发建设之中,还有没拆迁完的现代住宅。在光岳楼顶层登高望远,整座城古色古香。

随后,队员们寻访了一位市民:“古城内几乎都是仿古重建的,开发旅游业是很重要,但是密集的屋舍,狭窄的胡同,消防安全令人堪忧。”市民的陈词令人深思,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契合点始终饱受争议。如何能在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与古城保护的文化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值得探求的问题。

调研队员向海源阁管理员了解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英慧 摄

润物无声,古城文化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探寻古城文化,了解当地居民对于古城文明的认可,实践队员先后来到海源阁与山陕会馆进行深入走访。

 “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据海源阁海源阁内管理员介绍,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朝杨以增所建,是杨氏四代人精心搜集的结果。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历史文化昌盛的标志。而同样坐落于古城内的山陕会馆则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会馆,处处充满了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

 “海源阁藏书众多,经常有学生来借阅,游客也是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文化瑰宝。” 一位当地居民骄傲的这样说道,“而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馆内多处建筑都体现了山陕商客的经商理念,其内也记载了山陕会馆历次维修的费用,是历史商业繁荣的见证,是阶段性的历史记忆。”文化对于古城人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可以脱口而出的骄傲。

调研队员与正在工作的市民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英慧 摄

相辅相成,文化与发展密不可分

本次调研历时7天,调研队在采访时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古建筑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市民、当地居民与游客三者对于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持有不同的态度。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古城的旅游开发持支持态度,而部分聊城的其他市民与游客对古城的开发力度却有些担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间接体现,随着人们生活的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已然取代物质需求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成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古迹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聊城古城作为一个实例,以小见大。“在这次调研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探寻平衡点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迹便是历史的见证,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旅游开发与古迹保护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仍需要人们继续探求答案。”在七天对当地居民及文化旅游之地的走访之后,实践队员这样说道。

附: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40907&app_version=1.0.5&sid=114274&time=1534052445&signature=VM3YJXEvNgO8W5zRwpk4VXmXRf8VDva2mZ69xB0loAqGPQnLbd&sign=8c54e6b3338ec51ae89b03ab86abb560#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工科楼E座     电话:0532-86983300     邮箱:jdkyb@upc.edu.cn
Copyright © 20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