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阿拉善8月12日电(通讯员 何青松)内蒙古阿拉善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之一,为了解阿拉善的沙漠治理具体情况,8月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志在瀚海调研队来到了阿拉善盟林业局,8月8日,调研队又来到了阿拉善左旗林业局。
调研队采访盟林业局局长潘建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治沙和产业相结合
在阿拉善盟林业局,调研队见到了林业局局长潘建中,在采访时他向队员们介绍道:“现在在防沙治沙前线的,要么是公司,要么是合作社,当初的防沙治沙是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而企业需要经济收入来支撑他的长期发展,所以,现在他们是以产业为目的,防沙治沙为手段。”
近几年,阿拉善兴起了治沙产业的风潮,通过嫁接名贵药材肉苁蓉等方式,在治沙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经济收入。此外,调研队还了解到,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的居民每年可以领到不少的财政补贴,完全“退牧还草”的牧民,根据年龄的不同,每人每年可以享受1.3万到1.5万不等的补贴。
盟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王晓东和队员握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公益和政策相结合
“每年国家会向阿拉善拨7亿人民币,其中有三亿多给农户补助,平均下来每个人能有一万五到三万,所以阿拉善基本没有贫困户。” 在采访中王晓东主任这样说道。除了国家经济上的支持,调研队还了解到,在六年的生态恢复过程中,阿拉善已经累计种植梭梭600万亩,而且现在的“治理”更多时候被叫做“修复”,沙漠作为一种正常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所谓的“修复”,只是将因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尽力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前段时间有SEE,但是影响相对较小。最近有蚂蚁森林,影响比较大一些。这些企业和组织修复面积大概每年不会超过总治理面积的百分之十,但它们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态观念。”当问到政企合作时王主任这样回答。
在阿拉善,治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一些从事苁蓉等种植的公司更加拉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也使国家的补贴政策得到了更好的实施。
左旗林业局副局长杨利民介绍治理区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实践和经验相结合
在阿拉善左旗林业局,调研队见到了副局长杨利民,在交谈中,调研队了解到阿拉善左旗在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下,依托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产业拉动等多元机制,统筹安排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开创了综合效益多赢局面。
飞播造林方面,目前已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一条长350公里,宽3到20公里,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形成了一条长110公里,宽3到15公里的“锁边”林带,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飞播造林549万亩。人工造林方面,紧密结合各苏木镇实际情况,截止目前全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3.2万亩。
虽然目前在治沙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杨副局长还向调研队介绍道:“现在治理区域越往南推进,治理难度就越大,也就是我们每年的治理难度都在加大。”在放牧方面,政府并非完全禁止,而是根据牧民拥有的土地情况合理安排,实现草蓄平衡。
此次走访阿拉善治沙政府机构,队员们不仅了解了阿拉善沙漠治理的具体情况,而且感受到了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同时生态恢复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附: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455229&app_version=1.0.5&sid=115017&time=1534045477&signature=eo9xqzDrKG6wJnYZ5Ek4eVzWVc9oO97R3LXvBgNylVOMbA02Wd&sign=3788b0de77e5339d58f4cebd08a0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