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阿拉善8月9日电(通讯员 何青松)为深入了解内蒙古阿拉善生态恢复背景下的治沙产业发展,8月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志在瀚海调研队前往内蒙古宏魁苁蓉集团进行调研考察。
据悉,我国沙尘暴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过阿拉善地区,再加上其境内有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因此恢复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而宏魁苁蓉集团是当地治沙的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1992年,至今已经在探索治沙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上前行了二十多年,从当初的没有资金和技术,一切从零起步,到发现苁蓉与梭梭的潜在联系,再到如今基本形成了一套治沙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责任。
志在瀚海调研队队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忆往昔,路途艰难
在公司展厅,王经理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公司是如何将治沙与产业有机结合并将想法一步步变成现实的。
“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当初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国内几乎没有关于苁蓉的研究资料,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才将苁蓉与梭梭联系起来,有关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试验中逐渐成熟,要不是早期的经济积累,哪会有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呀!”王经理感慨地说。他所说的苁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与天山雪莲、首乌、冬虫夏草等并称“中华九大仙草”,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苁蓉可以寄生在梭梭的根部,而梭梭则是阿拉善治沙的主力植物,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让沙漠治理产生了经济效益。
介绍完苁蓉和梭梭的密切关系,王经理还向队员们介绍了苁蓉的具体用途,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的苁蓉主要用来制作保健药品和酒,有着不错的经济效益,风干后的苁蓉每斤可以买到三百到四百人民币。但是由于没有实现“药食同源”,苁蓉的销售渠道仍然十分有限。
王经理向队员们介绍苁蓉的嫁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看眼前,责任在肩
其实这么多年来,宏魁苁蓉集团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先是早期从零开始的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公司靠贷款和早期的资本一直负重前行,再到现在技术基本成熟,种植和销售渠道也趋于完善,但是由于苁蓉种植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至今公司收入仍然没能达到正常企业的水平,虽然政府会有一定的补贴政策,但对于整个公司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当队员们问及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前行时,王经理说道:“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短短一句话,似乎道尽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使命感,为了这片金色土地的美好明天,这么多年来的辛酸与奋斗对他们来说都是值得的。据了解,今年苁蓉的价格较去年已经翻了一倍,而且正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王经理表示,虽然价格上涨对于公司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希望价格上涨过高,适合百姓消费就已经足够了。听到这里,队员们心中不禁产生了一种敬意,在这片看起来很落后的土地上,有着大多繁华都市里所缺少的责任感。
王经理向调研队介绍厂房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勇展望,前路光明
在“地上环保”的同时,也不忘发展“地下经济”,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宏魁苁蓉集团还成立了合作社,为参与治沙产业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已经有一百四十余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近几年,公司步入正轨,虽然我们从未宣传过我们的产品,但是产品的名气还是渐渐有了,相信再过不久这二十多年的付出就会有回报了。”王经理感慨地说。
除了在梭梭上下功夫,宏魁苁蓉集团还建成了占地五万亩的沙生植物园,共种植植物一百二十余种,包括本地的原生植物和从其它地区引进的特有植物。工作人员还向调研队自豪地介绍道:“这里还有每个与公司合作的组织代表亲自种下的梭梭,每一颗我们都立了纪念牌。”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远远望去,这里已经没有一点沙漠的影子。刚走进沙生植物园,队员们就能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一眼望去,隐约能看到植物园和沙漠的交界。
工作人员向调研队介绍沙生植物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青松 提供
调研队此次实地走访阿拉善当地治沙企业的初衷,本是想了解治沙一线产业的具体情况,而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收获更多的还是当地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感,生态需要恢复,责任更需要承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也正是队员们最真切的体会。
附: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455229&app_version=1.0.2&sid=110245&time=1533786008&signature=LjE9mdZzRG3lxVgkq8na3BL0GiNbjN7yJ6vBKw0oObepWDXrMP&sign=7186385348a3f8d4ce10179dbb7df463#